「修行的第一堂課」介紹了佛法的修行次第,從戒定慧、四聖諦(認識苦集滅道)、一直到大乘,以及最後的止觀、密乘。內容很清楚明瞭,是一本很好佛法的入門書。
◆推薦指數:★★★
◆閱讀筆記:
˙序言
一、 按下核彈鈕的是人類
二、 沒有內在和平,外在和平是不可能的。
三、 憤怒減弱我們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 本書分為:基礎、戒、定、慧、密、修行次第等章節。
第一部 基礎
第一章 修行的三種方法
一、 即為:戒定慧
第二部 戒律的修行
第二章 確認苦的範疇
一、 戒律的內容:1.幫助他人 2.至少不傷害
也分為:別解脫戒(不害)、菩薩戒(利他)、密戒(觀想全然發展的身心)
二、 別解脫戒:避免身語意對他人的傷害,即十惡,身三語四意三。前提是:要先檢查動機,主要是為了解脫。
三、 四聖諦:「苦集滅道」就是修行的次第。
1.
苦苦:身心感受到的痛苦
2.
壞苦:一般的快樂,只是減弱的痛苦。
3.
行苦:受到業和煩惱制約的痛苦。
第三章 發現困難是如何開始和停止
一、 集諦:就是煩惱和業
二、 無明:不是缺乏知識,而是意識對實相有完全相反的想像,誤解了實際的真相,且是不同層次的誤解。
三、 業:有分別業、滿業。
別業:行為之道,分為事、意樂、加行、究竟
滿業:上述四種以外的業
四、 死亡過程──1.粗意識:眼、耳、鼻、舌、身
2.細意識:意
五、 滅諦:拔除無明,瞭解真實本性,透過禪定和智慧。
六、 道諦:戒、定、慧。
第四章 避免傷害
一、 法是正歸依:即要遵守戒定慧,實踐佛法。
二、
應對物質感到知足,對心靈感到不滿足。
第五章 伸出援手
一、 不傷害他人是防衛性修行、幫助他人是主動性修行。
二、 自他相換:先找到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基礎,再把自我中心取代為對他人的關懷。
三、 把生命中自他所受的苦化為修行的動力。
四、 有智慧的自私:利他
五、 螞蟻無私為社群工作,我們反不如螞蟻?
六、 三種利他態度:1.君王:我先成佛後渡眾
2.船夫:一起成佛
3.牧羊人:眾生先成佛,我後成。
後兩種只是一種期望,不會實現。
七、 菩薩有2個祈請的願望:1.可實現的
2.不可實現的(把他人痛苦帶到自己身上。)
第六章 懷抱證悟的大願
一、 幫助文盲,必須自己先受教育;要利益一切眾生,就必須先成佛。
二、 累積功德的七種修行:七支供養。
1.禮敬 2.供養 3.懺悔 4.隨喜 5.請轉法輪 6.請佛住世 7.回向
三、 承諾去幫助:1.直至菩提我皈依
2.關懷眾生都能成佛、對三寶救拔功能深具信心、不能
忍受他人受苦
(以上是歸依部份,以下是發願。)
3.觀想本尊
4.直至菩提我歸依、為利有情願成佛
a.讓眾生達到自由
b.決心在生活中實踐
c.決定任何時刻都不動搖
5.另不衰退
a.思惟成佛的利益
b.每天3次作五步觀想
c.不要忽略任何眾生的福祉
d.努力地集資淨障
6.在未來世維持誓言
a.四種無益的修行
l 欺騙高人
l 讓累積功德的人後悔
l 批評慈悲者
l 欺騙他人的服務
b.四種有益的修行
l 不說謊
l 直接或間接幫助他人走大乘
l 把所有人看成佛菩薩
l 永遠保持誠實
四、 六度──1.布施:a.物質 b.愛心 c.開示 d.從恐懼中解脫(包括放生)
2.持戒:堅守菩薩利他主義的態度和行為
3.忍辱:在壓力大時,維持住努力修行。
4.精進:維持對修行的熱忱,能幫助其它五度。
5.禪定:穩定和專注的修行。
6.智慧:瞭解輪迴和無常,緣起和性空。
第三部 修行專注的禪定
第七章 令心專注
一、 基本禪定分二:1. 安穩禪修 2.分析性禪修(增加心的能力來解決問題),即為止觀。
二、 另一種:1.主觀禪定(培引嶄新的視野) 2.客觀禪定(對單一對象禪定)
三、 止住修的條件──1.最初的因就是戒律,可防止散亂。
2.修行的地點和時間
3.合適飲食
4.適當的睡眠
5.身體的姿勢
四、 禪定的物象──1.呼吸:上下氣匯集在肚臍下方
2.心維持在正念
3.觀想身體外的明光圓盤,名字的第一字。
4.一切動作皆以正念為禪定
5.以佛相來作為觀想目標
五、 掉舉、散亂(有分粗細)、昏沉:要適當調鬆緊
六、 正念和內觀:檢視心是否散亂掉舉,正念是推動禪定的力量,將心安住在所緣。
七、 禪定的特質:1.穩定
2.清明
3.強烈、警覺、敏銳
八、 專注於心的本身:禪定的好處,能展現心澄明的力量。
條件──1.集資:排除情緒
2.熟悉心的本性:清晨時體會本性
3.安住於此,念頭會消融,因此而瞭解本性。
九、 克服情緒的其它技術:觀修
1. 思惟業力帶來痛苦,生命並非不公平。
2. 瞭解苦的本性並運用增上,就像瞭解火會燃燒的特性。
3. 把傷害推給愛我執,並藉此而行利他。
4. 不光想仇人的缺點,也要看他的優點。
5. 思惟自性空
6. 將心緣在呼息或持咒
第四部 修行智慧
第八章 檢視生命和事物是如何存在的
一、 沒有天生的好壞,只有比較的好壞。
二、 「空」要否定的是什麼?真實成立和自立而有。
三、 虛無主義者不會有好的來世(龍樹菩薩說),相信自性有的人,或許還會有好的輪迴。
四、
只有完全專注在空性的體驗,覺受才不會被誤導。
第九章 中道
一、 推理先由理論的推敲,後由直接的覺受而立於不敗。
二、 事物分為:1.明顯的 2.略為隱晦 3.非常隱晦(需引用多方經典)
三、 非常隱晦需檢驗:1.經典有無矛盾 2.和直接覺受有無矛盾 3.和基本推論有無矛盾。
四、 建立對佛陀的信任度4步驟:
1.依法不依人 2.依義不依字 3.依決定義不依詮釋義 4.依真理直接體驗的智慧,不依二元的理解。
五、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意含
1. 因互相依存,所以自性為空。
2. 由於事物不具自性或獨立性,所以必然相互依存。
3. 「形色的空性」和形色是不相離的,形色因條件出現,故本質為空。
4. 自性空是最終的實相、狀態。
六、 形色不因空性而空,形色本身即為空。
七、 光靠聽聞和閱讀是不可能解釋空性的重要性。
第十章 心和心的甚身本性
一、 心是什麼?唯明唯知的體性,澄明與認知。
二、 心的究竟本性為自性空,所以找不到心,也因此煩惱與無明是暫時的。
三、 佛語有:1.字面的意義 2.一般的意義 3.隱藏的意義 4.最後的意義。
四、 心和意識都是由前一個所連續的。
五、 佛法的系統奠定在自然矛盾上。ex.瞋心以忍辱對治,所以擺脫無明是可能的。
六、 因緣起而生廣大行、因空性而生甚深見,再透過禪定成佛。
七、 動機圓滿利他,成就報身與應化身,智慧圓滿自己,成就法身。
第五部 密續
第十一章 本尊相應
一、 密續將想像力約束用在修行本尊的禪定中
1. 將平常煩惱之心,轉變慈悲智慧之心。
2. 將血肉之身轉換慈悲智慧之身
3. 建立一種純淨的自我感,依賴在一個環境中,一切都是為了利他。
4. 以佛身、事業、功德、淨土作為自己的觀想。
5.此為「將想像力作為心靈的道路」、「想像的禪定」。
二、 本尊相應:以禪定觀想自己為本尊,並包含了智慧和慈悲。
三、 灌頂:獲得上師的加持,4部都有個別的灌頂和禪定。
四、 下二部只有信約沒有誓言,上兩部都有,有十四個誓言。
五、 大部分信約都是為了要克服一切平凡的概念
六、 如果你沒有辦法轉化屎和尿,就別做其他的密續修行吧!
七、 一旦控制內在的五大元素,就可以控制外在的五大元素,就可以運用任何東西。
第六部 修行道上的步驟
第十二章 本尊相應
一、 心經最後一句:心靈往前進,脫離輪迴、煩惱、無明到彼岸。
二、 五道
1.資糧道─以利他為動機,並做止修、觀修雙運,但未達到由產禪定生起空性。
2.加行道─做到以禪定生起空性,有四階段: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並逐漸瞭解空性。
3.見道─直接領悟空性,也是菩薩十地的開始,具有殊勝的心靈功德。見道跟修道要克服煩惱障和所知障。
4.修道─即為去除所知障的過程,以達菩薩的九地,前七地在清除煩惱,稱為有垢染,第八地的第一部份去除了煩惱,之後即去除所知障。
5.無學道─最後階段,即為佛境,心氣和一,為了利益眾生自然現起。
三、 根道果─根:世俗諦與勝義諦、道:集資淨障兩大車軌、果:佛的法身與化身。
四、 證量的內涵:1.正確的瞭解 2.功德的累積 3.障礙的克服
◆筆記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