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問得好 - 梅若李 亞當斯

◆讀書心得:
「問得好」這本書在告訴我們:問問題好比是一個程式,輸入什麼樣的問題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全書用一則有趣的故事來表達問題對我們的影響。我覺得這是一本蠻有力量的書,只要我們能做好自己的「觀察員」,時時去檢視所問的問題,就能產生很大的改變與影響。

雖然「問得好」這本書的內容沒有很深入,但淺顯易懂、容易閱讀是它的優點,而且能為我們對「問問題」的態度起了一個好的開端。
 
◆推薦指數:

◆延伸閱讀:
 

◆筆記內容:


前言

一、  徹底改變平時問自己的問題
二、  用有建設性而非消極的方式思考
三、  充滿問題的世界,也是充滿可能的世界。

第一章  用問題來解決問題
一、  好結果始於好問題,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想出更好的問題
二、  凡事問

第二章  擁有答案不如擁有問題
一、  有問必答不一定好
二、  問題思惟法:用問題來擴展處理問題的方法,透過技巧發問而改變思惟、行動和結果。
三、  大部分的問題都是無意識,但其實它是一種思考過程。
四、  問題就像是一個程式,控制行為和結果,結果有問題而驅動。
五、  八成發問、兩成說教」是最有效的溝通。

第三章  選擇地圖:理解和批判者之路
一、  從觀察自己的思惟開始
二、  從身體不安的反應、情緒來察覺自己正為批判者。

第四章  廚房談心──讓問題轉個彎
(略)

第五章  立場改變、耳目一新
一、  批判者擁有兩張臉:一張批判自己、一張批判別人。
二、  A-B-C-C 檢查程序
1.A:覺察(aware)──自己是批判者狀態嗎?
2.B:大口呼吸(breathe) ──退一步、停一下
3.C:好奇心(curiosity) ──我擁有一切事實嗎?
4.C:選擇(choose) ──我有哪些選擇?

第六章  接納批判者、實踐理想者
(略)

第七章  問對問題力量大
一、  批判者問題讓我們陷入負面,理解者問題則引發好奇心,採取正向、創意的行動。
二、  「好奇」是成為理解者的捷徑

第八章  凡事問,一切好說
一、  一個問題沒問,好比一扇門沒打開
二、  陳述問題最好用第一人稱
三、  先看有沒有問題是以前沒問過的
四、  假如只有我對,豈不代表其他人都是錯的?

第九章  婚姻也需要發問
(略)

第十章  發問為領導之本
一、  每個轉捩點都是在新問題的催化下產生
附錄  問題思惟工作手冊
一、  問對問題的七個工具
1.讓問題發揮影響力
  a.內在問題
  
目的:提高問自己問題的覺察,以及質跟量
  例如:選擇開車或走路?怎樣走最快?
        
將陳述句改為疑問句
  b.人際問題
  
目的:提高問他人問題的覺察,以及質跟量。(注意比例,80%問。)
  例如:影響你的問題為何?
        
什麼阻礙你的發問?如何有勇氣?
2.讓問題發揮影響力
  目的:作為理解/批判的摘要圖,以及其造成的結果。
  例如:認清自己在地圖的哪裡?
        從批判者可學到哪些教訓?
        從理解者可學到哪些教訓?
        向別人解釋地圖
3.意識批判/理解問題
  目的:區分和瞭知批判/理解的心態、思惟、行動和結果。
  例如:深刻去體會兩者帶來的不同和影響
4.賦予內在觀察員力量
  目的:強化觀察員,使我們更客觀審視自己。
  例如:遇到任何狀況,馬上進入觀察員模式,如如不動
        遇到重大困難時,找個地方靜下來,請觀察員出來幫你。
5.轉換問題
  目的:從批判到理解,找到自己最棒的轉換問題
  例如:我現在處在批判狀態嗎?
        我比較想做哪一種?
        如何達到?
        哪些是事實?
        我還能怎麼樣想這件事?
        我在做哪些假設?
        這是我想要的感覺嗎?
        這是我想做的嗎?
        我遺漏什麼、逃避些什麼?
        我如何更客觀、誠實?
        對方有什麼需求和感受?
        我在這狀況的心情?
        現在有哪些選擇?
        想想自己拿手的轉換問題
        實際執行清單中的轉換問題
        使用A-B-C-C
6.發問前不作負面假設
  目的:避免在錯誤資訊下犯錯,看到「假設」的敗害。
  例如:以下假設剋星
        我對自己做哪些假設,例如我的能力和承諾?
        我對他人做哪些假設,例如他們的能力和承諾?
        根據經驗,我的哪些假設現在不是事實?
        我對可用資源做了哪些假設?
        我的假設有哪些限制?以及哪些會出乎我意料之外?
        我對外部狀況和現實做了哪些假設?
        我對不可能或可能做了什麼假設?
7.改變的十二大問題
  目的:提供和邏輯的發問順序,並運用到每天的思惟。
  例如:我想要什麼?
        我正在做什麼樣的假設?
        我該對什麼負責?
        對於這個情況我還能怎麼想?
        對方有什麼想法、感受、需要和欲望?
        我遺漏或逃避了什麼?
        我能從這個人事物中學到什麼?
        我應該問自己、別人什麼問題?
        哪些行動步驟最合理?
        我如何將狀況變成雙贏?
        哪些是可能的?

◆筆記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