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我看哲學 - 傅佩榮

心得
     「我看哲學」算是我第一本哲學入門書,書的內容比較深一點,特別是書本後半部,作為第一本哲學書的話,需要有一點哲學的概念會比較好讀。

 ◆推薦指數:

第一章  哲學和人生境界


一、  人生境界(所追求的事物,以死亡為背景所表現出的生命情調。):戀愛、知識、道 德、藝術、宗教。

二、  齊克果的四分法和跳躍法                                    

         1.四分法:感性、道德、宗教A、宗教B                                                  

         2.跳躍:提昇方法

三、  王國維的三分說和覺悟法

四、  儒家的五分說及道德修行法                                               

         1.五分:庶人、士(立志)、君子(修德)、大人、聖人(以道德修行)

五、  道家的二分說和智慧解脫法                                

         二分:覺或明、不覺或不明

六、  哲學反省:人生境界指內心的境界,必須從內心建立起來,必須面對孤獨。

七、  結語──哲學的目標: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



第二章  什麼是哲學──其定義、特質、內容、素養

一、  定義:哲學是探討人生與宇宙的真相,且是所有學說的一種統合,這種統合大於各部份之總和。

二、  特質:1.智慧  2.真理  3.價值                                        
         1.智慧:知識透過感官學習,而感官往往使人錯誤判斷,故需智慧來洞悉。
         2.真理:發現真相、批判表象。                                            
         3.價值
三、  內容:分為方法、本體層次和實踐部份                                                       
         1.方法:有理則學和認識論
       理則學──正確的思惟方法,有:概念(如何定義)、判斷(兩個概念連結而成的真或假。)、推論(兩個以上判斷結合)概念中有類跟種差,又有意義(客觀存在)意象 (主觀情感)
                       認識論──聽到聲音的知覺、想起例子的記憶、有點明白的理解、認識的主體與對象
    2.本體層次:有宇宙學和形上學
宇宙學──探討時間、空間和因果內涵,研究生存環境的結構與狀態。   
形上學──三層抽象作用                                      
          1.物理抽象:共同概念,去掉個別現象。                   
          2.數學現象:以數字來共許                              
          3.形上抽象:東西是否存在或虛無 
3.實踐部份:倫理學和人生哲學
倫理學──指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討論什麼樣的關係是正當,什麼關係是不正當。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人生哲學──思考人生有沒有目的?                                        
四、素養
        1.培養思考習慣:細心觀察真相、用心反省自我、誠心坦白表達
        2.掌握整體觀點:要有深度、不看表象,不顧此失彼。
        3.確定價值取向:才能表現出遠見和定見
        4.力求知行合一:除了知識上的,更包括道德上的。

第三章  哲學方法簡述
一、  哲學步驟:
         1.弄清楚思想:理則學和認識論 
         2.本體層次:宇宙學和形上學
         3.倫理學與實踐哲學
二、  理則學──命名:1.分析命名(美國人是人) 2.綜合命名(美國人很驕傲)
三、  形上學──三層抽象作用                                             
         1.物理抽象:ex.把人的個別差異去掉,我看到了許多「人」。
         2.數學現象:把1,2,3所指的東西去掉,只掌握可記數的個體。
         3.形上抽象:存有的實體為何?ex.唯心、唯物等等。
四、  語言分析:1.語法:語言的法則 2.語意:語言的意義 3.語用:語言的使用。
五、  現象學:研究現象的學問,透過現象的描述,掌握住背後的本質。
    (現象論:代表一種學說,表示宇宙一切都是現象,沒有實體。)            
        1.存而不論──a.去除主觀:ex.台中火車站有當兵時的印象,跟女朋友會面時的印象             
                              b.去除外在和先入成見:台中是文化古都,還有台中港。但這些對觀察火車站無直接明顯關聯。                  
                              c.親自去看再描述
六、  培根說要去除四種偶像:
     種族偶像:以人為中心  
     洞穴偶像:透過自己的成見來判斷
     市場偶像:傳言、謠言
     劇場偶像:獨斷教條
七、  詮譯學:解釋一樣東西的意義,主要是文獻和古代的經典為主,也是經典和人之間的關係。分三部份:                                            
         1.以人文科學:透過文字記號、傳統方式來瞭解。                           
         2.以人為中心:對人有意義的才有意義                                           
         3.以經典本身為主
八、 研究典籍四步驟
        1.他到底說了什麼(實際情況
        2.他能說什麼(能力)
        3.他會說什麼(動機)
        4.他應該說什麼(立場)
九、 結論
       1.培養思考習慣:細心觀察真相、用心反省自我、誠心坦白表達
2.掌握整體觀點:要有深度、不看表象,不顧此失彼。
3.確定價值取向:才能表現出遠見和定見
4.力求知行合一:除了知識上的,更包括道德上的。

第四章  哲學何所為
一、  哲學能帶給我們 
          1.玄思的樂趣
  2.人生的典範
  3.進入玄思和追隨典範的各種途徑

第五章  青年和哲學修養
一、  培養思考習慣
     柏拉圖:哲學始於驚奇。
二、  掌握整體觀點
  1.宇宙的客觀存在:自然界、生命界、心理界、藝術界、道德界、 宗教界。
  2.人生的主題境界:自然人、行動人、表意人、有情人、理性人、神性人。
三、  確定價值取向:培養遠見與定見
四、  力求知行合一:哲學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  哲學與神學的關係──西方與中國之比較
一、  柏拉圖的哲學:追求真實可靠的知識,以理型的存在,作為知識的對象和來源。
二、  亞里斯多德:否認柏拉圖為了「不變」而否定「變化」,為了「一」而抹煞「多」的作法。他的哲學在說明「變化」與「殊多」,以感覺經驗作為求知的出發點。
三、  信仰是為了滿足理性的要求、理性是為了給信仰服務。
四、  儒家沒有獨立的神學,只有與人性論同時展示的「天論」。
五、  西方哲學家由知識論入手,掌握了形上學的存有概念,再連繫上神學。
六、  中國的哲學家由倫理學與人性論入手,因而掌握了形上學中的絕對正義,再連繫上天論。
七、  神學與天論是西方與中國傳統以來安身立命的依據

第七章  當代美國哲學的趨勢
一、  美國哲學可分三階段
  1.實用主義:重視未來、忽略過去;強調行動、忽略反省                        
  2.方案設計:把宇宙間一切事物歸入某一特定個體與類別                              
  3.新趨勢:重新評價實用主義、繼續推展歷程哲學、詮譯學。

第八章  當代法國哲學的趨勢
一、  法國哲學可分七家
  1.生命哲學:受到演化論影響
  2.辯證哲學:凡合理者皆實在、凡實在者皆合理
  3.實踐哲學:凡實踐者皆實在、凡實在者皆實踐
  4.現象學:透過現象自動呈現,然後描述。
  5.存在主義:在世存有的體認
  6.結構主義:強調解析客觀對象的結構,以便瞭解其意義。
  7.詮釋學:透過符號系統作為對自我和存有的理解

第九章  兩個哲學世界
(略)

第十章  中國哲學的轉機
一、  中國哲學的通性與特點
  1.通性:儒、道、釋三家共有,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
  2.特點:聖賢、詩人、先知三德合體

第十一章  中國哲學的關鍵概念──天
(略)

第十二章  儒家的教育哲學
一、  教育哲學分三:1.人性向善論 2.擇善固執論 3.天人合德論
二、人性向善論
1.主張人性為惡或為中性者,必須回答一個關鍵性問題:為何人性與善無涉,而又必須導之於善?(這代表人都是嚮往離苦得樂的)
2.孔子相信:a.人有共同的人性 b.此性傾向於善 c.此善性能體現。
3.孟子:「仁義理智根於心」,心的來源是「天」。
4.荀子主張性惡,以人的「本能」所引發的「結果」來說人的「本質」
三、擇善固執論
1.君師分立:凡是可以由正面或反面招示人性內涵者,皆是取法對象。
2.自行負責:明白人人心中自有主宰。
四、天人合德論

第十三章  存在主義回顧與評價
(略)

第十四章  從現在思潮看中華文化
(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