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無限」是達賴喇嘛對於佛法「七因果」的教授,透過七因果階段式的學習與訓練,讓我們對「我」以外的人建立起親密感,並透過這樣的思惟,瞭解到任何人跟我們都是息息相關的,而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利他心。
書中我覺得不錯的句子有:
- 只要我們能找到彼此間的共同基礎,我們就能溝通。至於身份、金錢、權勢這些都不重要。
- 無明是無理的、愛是源自真理的,兩者相抗衡,真理一定會獲勝。
- 既然親近感是對朋友才會產生的,那就需要修習一些技巧來把眾生當作朋友,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母親無條件付出的愛為模式。
- 甚至是傷害我們的敵人,若無他們我們就無法修忍辱,敵人才是利他思想中最偉大的導師。
- 利他要懂得善巧,龍樹菩薩的寶鬘論說:「若此能利他、毒亦許施彼,若此損害他、甘露不應施。」
◆推薦指數:★★☆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
第一章 我的觀點
一、 只要我們能找到彼此間的共同基礎,我們就能溝通。至於身份、金錢、權勢這些都不重要。
二、 人毀掉自己不是出於外在的原因,而是內在的無明。同理,成功也存於心中。
三、
宗教或許已經和深奧的哲學問題成了同義詞,但宗教真正的核心是愛和慈悲。
第二章 發展的階段
一、 七因果:以人類巨大的潛能為基礎,以本性清淨的心為根源。
二、 進入七因果之前,要先去除分別心,入門的修行是以平等心為基礎。
第三章 心的清淨本性
一、 生氣時去分析:生氣的「我」是誰?傷害我的「敵人」是誰?這兩者都會找不到。
二、
無明是無理的、愛是源自真理的,兩者相抗衡,真理一定會獲勝。
三、 認識心性的技巧:首先要先停止回想已經發生的事,然後停止想像未來發生的事,讓心在自然狀態下休息,然後觀照它,會察覺心將處在一種沒有思想也沒有昏睡的狀態,會反映出心性的靈明和自覺。
四、 如果壞情緒和我們的心分不開,那麼心只要一動時,壞情緒應該就會隨之而來,但並非如此,我們是可以做到壞情緒和心分開的,就像心
第四章 預備階段:檢視朋友和敵人
一、 真正的慈悲心不會偏袒、不會不公平,真正的慈悲心充滿平等心。
二、 必須以前世、今生和輪迴來加強平等心的概念,由於每一世和他人的關係的不一樣。生命的架構基本上是起伏不定的,固守某一關係是沒有道理的,就是因為沒有辦法確定。
三、 思惟這類觀修時,要把對象鎖定在特定的人,不要放在所有的人,因為太多人會模糊焦點。先從特定的人開始,再慢慢把感覺延伸到愈來愈多的人。
四、 修持這樣的平等心,才能擁有慈悲的基礎。
第五章 第一階段:認識朋友
一、 既然親近感是對朋友才會產生的,那就需要修習一些技巧來把眾生當作朋友,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母親無條件付出的愛為模式。
二、 人就像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最珍視餵養我們的對象,我們愛母親不完全是生育,而是養育的恩情。
三、 如果你跟母親的關係很複雜,那麼你可以想像一個完美的母親來代替,會是用任何親近的家人或朋友來代替。
四、 一樣要從無始的輪迴來作為基礎:由於有無數生的輪迴,因此有無數個照顧過我們的母親。我們今生碰到的每個眾生,各各都曾是我們的母親,而且不只一次。
五、 作這類的觀想時不要匆促,因為目標不在於接受表面的邏輯,而是灌輸輪迴的觀念,影響我們的思想和態度。
第六章 心懷感恩
一、 先觀想今生母親對你的恩德,從懷胎開始。
二、 出生後她也盡一切努力來照顧我。
三、 想想自己對母親的依賴,感受到自己所獲得的恩惠。
四、 擴展感恩範圍到前世
五、 瞭解今生養育者的恩惠後,就能擴展到朋友,先從最好的朋友開始,然後跑剛剛上面的流程。
六、 之後慢慢觀想到所有的朋友。
七、 再開始到跟自己不相干的人
八、 最後再到敵人
九、 加強技巧:別人無心的恩惠,因為我們完全依賴他人而生活。
十、 此外,我們大部分好的特質都要和別人接觸才會產生,例如布施。
十一、 甚至是傷害我們的敵人,若無他們我們就無法修忍辱,敵人才是利他思想中最偉大的導師。
十二、 試想:敵人故意傷害你是為了幫你累積功德。從修習安忍的角度來看,敵人是最慷慨的協助者。
十三、 如果能事先避開傷害自己的人事物,也很重要。但若已在痛苦之中,就應該把它化為助力,在這一生經歷的痛苦能淨化前幾世因惡行累積的業果報應。
十四、 思考:何謂敵人?心受到煩惱所控而傷害你的人,但煩惱並不是他的本性,所以我們真正的敵人是他的煩惱。
第七章 力行報恩
一、 緣起的三種模式:1.依於特定原因 2.依於組成的部份 3.依於思想。
二、 緣起最微妙的意義:在於依於概念性而有
三、 「我」是找不到的,但卻存在,那存在在哪裡呢?思想的投射。
四、
「不存在」是指不如我們感官和思想上的那種方式存在。
第八章 第四階段:學習愛人
一、 行苦:指我們身心並不完全受自己控制,會受到業力、情緒的影響。
二、 我們必須先接受在輪迴的事實與痛苦,才有辦法體會到眾生所受的苦。
第九章 愛與執著的不同
一、 要克服執著的方法,就是要思惟緣起。
二、 欲望分理性跟不理性。後者是無明引起的煩惱,前者是為了生活。
三、 世間八法:稱、譽、利、樂,衰、毀、譏、苦。
四、
當執著開始加強,你應該試著在想要的東西上發現缺點,而且要實際付諸行動。
第十章 愛是人權的根本
一、 人都一樣在受苦、一樣只能短暫存在,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什麼理由要彼此爭鬥呢?
第十一章 擴展愛的範圍
(略)
第十二章 第五階段:慈悲的力量
一、 修行止觀的意義在於讓感覺強烈,最後這兩種觀想會相輔相成、合而為一,不需刻意的替換。
二、 情緒分兩種,一種應該要表達出來,例如哀傷。另一種不應該表達出來,例如憤怒。
三、 用慈悲心內化他人痛苦的修習,心想:承受一切眾生的痛苦,把一切善業的資糧都給眾生。並配合著呼吸。吸氣時承受痛苦,呼氣時給予安樂。這樣的觀修能幫助我們保持內心的勇氣,心不會高興過頭,也不會悲傷過度,會很平穩。
四、 面對傷害我們的人,要視情況做出適當回應,但內心依舊保持慈悲心。
第十三章 第六階段:全心投入(增上意樂)
一、 必須要有破釜沈舟的決心,肩負起利益眾生的重責大任。
二、 因為痛苦是可以移除的,所以我真的能夠得到證悟,也可以幫別人得到證悟。
第十四章 追求利他的證悟
一、 幫助他人除了物質上得幫助,還可以化解對方引發痛苦的原因,提供引發快樂的原因。如何落實這點?以佛教觀點,所有的苦樂都是由自己所造,因此眾生必須瞭解並落實修心。
第十五章 利他的強大力量
(略)
第十六章 落實愛心
一、 利他要懂得善巧,龍樹菩薩的寶鬘論說:「若此能利他、毒亦許施彼,若此損害他、甘露不應施。」
二、 布施的種類分三
1.布施物質:金錢、衣物、食物
2.教導如何修行,如何過世俗的生活。例如如何成為醫護人員,鼓勵道德行為。
3.解救眾生推離搶劫、洪水、大火等令人恐懼的狀況。
◆筆記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