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如何想得清楚和正確 - 拉比

◆讀書心得:
「如何想得清楚和正確」是蠻久以前出版的書,內容主要是在講如何思考以及邏輯學的初步介紹。本書的特色是單元的排序由淺入深,各個章節的內容也講得很清楚且扣題,雖然是很久以前出版的書,但對邏輯學有興趣或是初學者,都可看一看這本書喔。

這本書讓我學到最多的有:對詞句與字義應精確使用、對「論證」的說明,還有最後附錄 「種種非形式的謬誤」的清楚解說。

 
◆推薦指數:

◆筆記內容:


第一章  講求邏輯
一、  我們每一句話都是:1.合邏輯 2.不合邏輯 3.非邏輯
二、  邏輯就是一種推理
三、  「良知」:分別真理和錯誤的能力
四、  笛卡爾的思考方法
1.沒清楚知道的事情不要完全相信                                      
2.把每個問題分成許多小部份
3.從最簡單的開始瞭解
4.列出問題元素時需要完全無遺漏
五、  好的思想者三要素
1.對文字的意義感到興趣(語意)                   
2.要尋找「論證」:證明某種東西的論說(論證)
3.對所聽所聞是否為真提出疑問(批判)

第二章  語言文字
一、  文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在其意義。
二、  「語意學」:研究符號與其意義,能幫助思考、改善溝通。
三、  語言等於思想,語言會限制思想範圍、影響思想內容,分三點:
1.不給舊詞新的意義。ex.用咖啡來代表某種茶的飲料。        
2.誤信文字具有魔力
3.誤信文字會代表品質
四、  語源學:討論文字來源以及獲得意義的方式,能瞭解意義其但不影響使用。ex.輸出(export)的原意為帶走,但我們不能說「媽媽把嬰兒輸出。」
五、  文字的意義沒有真假,只有習慣和不習慣。它讓我們瞭解其意義,但不建立真正的意義。意義是我們賦予給它的。

第三章  意見不合的產生
一、  一個字具有一個以上的意義叫「歧義」。這也是溝通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  但字也有沒有歧義的時候。ex.在一些特定的句子裡面,(His secretary wrote that letters),這邊secretary為秘書,而非禿鷹。
三、  或是說起來有歧義ex.know」跟「no」。發音相同,意思不同。
四、  若未真正瞭解對方的意思,不能否定他。因為不瞭解怎麼有權利否定?
五、  歧義的四種困擾
1.字的歧義
  如何檢查字的歧義?問「是」、「不是」。
  ex.所有人都平等嗎?當要探討平等之意時,代表有歧義。
2.句子的歧義
  ex.我希望不失去時間去閱讀你的故事。一個意思為「我不想花時間讀你的東西」,另一個為「我希望有時間讀你的東西」。
3.強調的歧義
  ex.「他真討厭」,他是否真的討厭,就要看語氣強調的位置了。
4.含意的歧義
  ex.學生說:「我那次考試沒作弊」,這是什麼意思?是代表曾經作弊過嗎?

第四章  把你的用詞定義好
一、  含混:知道字的意思,但是不知道適用範圍。
二、  定義用語的三個選擇
1.使用該字的習慣之一
2.在習慣中做些微改變
3.創造全新意義:要很謹慎。
三、  下定義可影響聽眾,可作宣傳。
四、  定義的方法
1.找同義字
2.舉出例子、舉個句子
3.說明字詞屬某一事物
五、  簡單定義可滿足大部分的需求,但某些字很難定義,例如:神。
六、  沒有完美的定義,定義對每個人也不會完美。
七、  不能或很難定義不代表不瞭解,例如:時間。某些字不需要堅持定義,例如:藝術。

第五章  你使用什麼語言
一、  語言的三種功能
1.報知的功能(訊息傳遞)
2.表情的功能(情感渲染)
3.指令的功能(得到行動)
二、  教育家和宣傳家:代表真理和目的

第六章  我們怎麼沒有去論證
一、  「非邏輯」和「不合邏輯」不同
二、  「論證規律」:以證據支持論證,其被破壞方式有:
 1.訴諸情感(以情緒影響)
 2.攻擊說話者或暗示批評(他怎麼這麼笨),而不是證明他的話是錯的
三、  攻擊說話者也叫「對人論證」
四、  反擊的方法為:你也是

第七章  把論證和要點關聯起來
一、  一個良好的討論規則之一:不要離題。
二、  有兩種離題情況
1.因果不相干(羅馬帝國的沒落跟長城興建的關係其實相干)
 2.
邏輯不相干
三、  精確的用語要說「沒有明顯關聯」而不是「沒有關聯」
四、  若時間、空間允許,萬物都有相干,但因為時間空間有限,所以放在最有結果的地方。
五、  邏輯不相干:指證據不可能證得所說的結論。
六、  乞求論點:在證明中認定所爭的事實為真ex.你對那傻瓜的想法為何?已經設定對方是傻瓜了。以下還有:
1.循環推理:用不同的詞句來重複相同的論述
2.借定義論證:ex.我們的真實信徒沒有一個人會死,死的那些不是真實的。
3.複合問題:ex.你已經停止打老婆了嗎?是或不是?
七、  以對方的無知來論證:ex.你無法證明你無辜,那你就有罪。

第八章  論證是什麼
一、  爭論(argument):辯論;證明自己對、別人錯。
              討論:彼此交換意見
二、  論證:證明某事物為事實或不為事實的一個單位
      ex.這是這樣,所以,那是那樣。
三、  兩個關鍵1.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論點
          2.他提出什麼理由來說服我接受他的論點?
四、  一個論證是由「結論」和「前提」(支持該結論的理由)所組成。前提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後。「因為、所以」叫做邏輯指示詞。
五、  前提、結論誰先出現?若結論較有道理,結論先出。
                    若要攻擊觀眾喜愛的觀點,前提先出。
六、  三段論證:兩個前提、一個結論
ex.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第九章  含邏輯地進行論證
一、  符合邏輯、以邏輯推,可省去大半的計算時間。
ex.四百萬人口中,有兩個具有同樣多頭髮的人嗎?用邏輯能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二、  必然論證:一個論證中,結論必定來自前提。
三、  蓋然論證:要顯示蓋然的程度,必須視證據的質與量而定。
四、  論證的有效性,不依據其前提的真假
五、  論證的邏輯結構和其證據的真假之間有所區別。
六、  以邏輯來說,一個前提不是真就是假。一個論證不是有效即是無效。
七、  述說講真假、論證講有效無效。ex.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因為月球上沒有氧氣,人只能在有氧氣的地方生活。
八、  一個論證不僅要符合邏輯,其前提必須是讓人可接受的。(但若刻意不接受前提呢?不就各說各話?)
九、  未證明的前題:以假設述說的前提。
ex.牛頓運動第一定律:「如果一個運動的物體不受外力影響,則它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個定律的第一部份假定了一些和事實相違的東西,就是「沒有不受外力影響的物體」,但這個定律卻很有用處。所以可以先把話聽完,原本為假的前提,可能到結論出來後會被證明為真。 
十、     兩者具有共同特點,不代表兩者所比較的東西相同。
十一、         論證無效,代表結論不從前提來。

第十章  不是…就是…
一、  使用「不是…就是…」的人,假定一個情況中,只有兩個可能,然而常常不只有兩個可能或選擇。
二、  使用「不是…就是…」的必要條件是:要考慮的事情只有兩種。
三、  「不是…就是…」也不能用在不同程度分明的地方。例如:每個人不是聰明就是不聰明,但問題是聰明有許多不同的程度。所以這不是一個有效的分類。
四、  但這用法可運用在實際需求:例如:不是及格就是不及格,正常或不正常。也就是說「及格」、「正常」已經有明確的規範。
五、  「道德至善論」的壞思考習慣:不是至善、就是不至善。一個人只要少於至善,不管犯大罪小罪,都是壞的。(說不至善應該沒錯壓?不完美的意思。)
六、  要把真實生活中沒有明顯區分的事物,做不同類的安排有相當困難。例如:「灰色要多灰才算黑」(顏色很難有明確的分界)。
七、  「一個人要有多少茸毛才能構成鬍鬚?」1000根可以,1根不行,但是彼此往下或往上推的時候,到底標準為何呢?找不到。(這有空性的意含在)
八、  應避免兩種危險:1.避免每一種思考都是非黑即白  2.只因不能找到確切的區別點,就否認所有區別的存在。(實際狀況沒辦法區別,這是勝義諦,但依需求而去區別,這是世俗諦)。

第十一章  是什麼就是什麼
一、  矛盾律:不可能是A又是非A(一個矛盾句代表一個「不可能的情況」)
二、  排中律:不是A就是非A(非A的選擇有很多)
三、  同一律:A就是A
四、  對同一律的三個反對:
1.同一律要求文字和事物同一
Ans:同一律沒有要求文字和事物相通,牛排這個字和真實的東西不一樣。
2.沒有兩個事物真正同一
Ans:同一律指的是一個事實,必須要有固定的對象、意義。
3.世界是變動的,在兩個片刻之間沒有任何事物是相同的。
Ans:說「A就是A」時,不代表事物永遠不變。
五、  矛盾律可精確使用:「上禮拜六有下雨,同時又沒下雨」,應當把時間、地點、雨量說明清楚,就不會有錯。
六、  邏輯不會說人不會矛盾,而是說:同一事件有兩個矛盾訴說的狀況不會為真。邏輯定律不是描寫我們心智如何實際運作,而是關於合理思考的假定。
七、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如果AB裡面,CA裡面,那麼C就一定在B裡面。

第十二章  蓋然性真理
一、  什麼是真理?述說為真,一個述說和事實相符。
二、  一個真理不會對某人為真、對某人為假,也不是此時為真、等一下為假。
三、  這邊又可分為:1.真理在任何時刻都一樣  2.會因情況而變
四、  相對主義者:真理是和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關,跟相對時間、空間有關
五、  相對主義跟非相對主義者往往在「真理」一詞上有歧義。相對主義者視真理為「相信為真」。但有時候會「相信為假」,例如:過去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
六、  感覺和經驗也許是相對的,但不能證明真理的真實性。而某些事實的述說只有一個可為性。
七、  蓋然理論:愈逼近真理的答案。(有點像機率)
八、  我們如何主張我們知道事物的真理呢?用「蓋然理論」去找。蓋然理論讓我們逼近答案。
九、  蓋然理論通常指的是我們經驗以外的訴說。超出直接經驗以外、過去經驗以外的事。(例如:明天會出太陽是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的事,說不定地球今晚就爆炸了)。所以一個訴說可能為真也可能為蓋然、可能為假也可能為非蓋然。
十、  一般來說,對自己經驗內的事物用「絕對真」,在爭辯時最好用「證據顯示」。
十一、 證據很重要,要常常問有什麼證據。

第十三章  科學家如何思考?
一、  科學思考:求謹慎、求方法、求組織,並會觀察事實,把知識用在工作中。
二、  科學家的猜測或可能的解說分二;
     1.工作性假說:要觀察哪些事項的猜測或可能理論
     2.解說性假說:認為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a.必須符合所有已知事實
              b.必須是可試驗的假說
三、  解說性的假說:被觀察事物新關聯的能力(想像力),想像力必須建立在知識上。
四、  科學方法八步驟:
1.引發開始研究的情況(遇到的境)
 2.
確切認定問題(定義,重新看待問題)
3.使用先前的知識(不要忘了)
 4.
根據知識觀察相干事實(要使用上)
5.解說性假說的形成和組織
 6.
和假說有關的假定:如果假說為真,則某些事物一定為真。
7.進一步觀察或試驗假說,用以決定假定的事是否為真。
 8.
結論:假說被確立或不被確立

第十四章  瞭解事物的原因
一、  能否證明「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原因呢?」
二、  因果:因,某一事情出現的1.必要 和 2.充分條件
充分原因:例如「毒藥毒死人」毒藥是造成死亡的充分條件,但非必要,因為還有其它原因會造成死亡,所以是毒藥不是必要原因。
必要原因:沒有和病源接觸就不會感染疾病,這是必要的。但是接觸了不一定會感染疾病,因為說不定本身有抗體,所以是病源是不充分的原因。
三、  科學家跟律師的原因判定不同
     1.律師:會把原因當作無它就不會發生結果的可辨識行為或事件。
     2.科學家:不找責任歸咎,而是找一種模式必須是必要又充分的。
四、  因果的「差異法」:缺少某一條件來觀察差異。(對人的行為較困難)
例如:減少化妝品中的某一元素,皮膚就不會有問題。原因就不是化妝品本身了。
五、  因果的「變異法」:某一因子增加,導致某一因子減少。(但也有因為巧合而造成。)
例如:橘子數量增加則價格減少,價格增加則數量減少。
六、  因果的「合同法」:在所有結果中的共同因素。例如:都喝了井水。
七、  因果推論的盲點:只因為是「前後發生」就認定有關係。

第十五章  推廣和判斷價值
一、  推廣(法則或原理):包括觀察到和沒觀察到的事實之法則,所以觀察 為真,推廣不一定真。
二、  推廣是包含比實際觀察到的更多東西的一種述說。但即使觀察的為真,但推廣本身可能不真。
三、  在科學上若某一定律有一個例外,就要把這個定律放棄或修改。
四、  影響推廣不真的原因:先入為主,讓我們過急或證據不足就做了推廣。
五、  「價值判斷」僅僅是個人意見問題,非關對錯或是邏輯嗎?
六、  在藝術中有「品味問題」的爭論嗎?大部分人確實相信有美好的共同標準超乎個人好惡之外。
七、  「甲在道德上是對的」和「我喜歡甲」兩者不一樣,「甲的畫很美」和「我喜歡甲的畫」也不相同。
八、  當我們說某件事情是對或錯時,已經將對錯歸類了。這樣的話,這些價值判斷就必須要有邏輯支持
九、  「價值標準論」
例如:政府控制報紙內容是錯的。如果錯的定義是有害大眾福利?之後要顯示政府控制報紙會有這種結果。
例如:這本小說很好。好的定義為何?這本小說有沒有符合這個定義。

附錄  種種非形式的謬誤
一、  謬誤除了有邏輯上的錯誤,另一種就是思想上的缺陷。
二、  謬誤是思想上的陷阱,自己不僅常常陷於謬誤之中,別人也常用謬誤誘使我們相信假的東西。
三、  覺察謬誤是改進思想的重要方法
四、  因此健全的思想者,便是偵查並抗拒謬誤的能力。
五、  謬誤為1.錯誤觀念或虛假信念(廣義) 2.推理和論證的錯誤。(狹義)
六、  謬誤分為:1.形式(嚴重的邏輯錯誤) 2.非形式
a.實質謬誤 b.歧義謬誤
l   相干謬誤
l   證據不充足謬誤
實質謬誤
一、相干謬誤
1.人身攻擊:語句、論證的真假跟人品無必然關聯。
 2.
訴諸群情:以感性代替理性,運用感情語句避免不愉快的真理論證
3.濫訴權威:以A權威套用在B主題、不求證據而濫用權威。
 4.
訴諸未知:a.某命題為真(因無人說假,所以為真。)
            b.某命題為假(因無人說真,所以為假。)
                      例如:人死後有靈魂,因為沒有人證明人死後沒有靈魂。
                      例如:地球不繞太陽轉,因為沒有人證明它繞著太陽轉。
5.乞求論點:預設所要證明的、使用同一命名來重複第一個命名
            循環論證:S為真因為AA因為BB因為S
                      例如:小明是一個好人,因為他人真的很好。
例如:聖經所說的都是真的,因為他是上帝的話語;聖經是上帝的話語,因為耶穌這樣說的,我們信賴耶穌所說的,因為他是上帝的先知;他是上帝的先知,因為聖經上面這樣說,而聖經上說的都是正確的。
6.偶殊謬誤:把一般法則用在特殊情況下
例如:這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人的自由不可以不剝奪,所以我們不應該囚禁犯人。
例如:犯人被關進監獄失去他們的自由,可以我們國家不是真正主張「凡人都是自由的」。
7.不相干的:謀殺是很可怕的,所以他有罪。
 8.
訴諸威嚇:以武力來讓他人接受結論
9.訴諸憐憫:利用同情和憐憫來代替相干的證據
二、不充足證據的謬誤
1.巧合或假因謬誤:A發生時B發生,所以AB的原因。(不一定是)
 2.
片面辯護:只講某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例如開放賭場都是好的。
3.過急推廣:AB,所以所有A都是B
推廣可信度有二:a.樣品有相當數量 b.其它事例也像
                                   像品事例。
急於推廣的原因:a.走馬看花 b.偏見影響 c.省時省力
4.對反謬誤:因為敵人支持或反對,所以我們要反對或支持。
            除非以下四個原因:a.敵人完全為了自己的利益
                              b.區分敵人真正跟表面支持為何
                              c.敵人為什麼要支持?目的?
                              d.他支持的是錯的
歧義的謬誤
一、多義的謬誤:一個論證中,同一字、詞使用為不同意思。
           解決方法:1.定義所用詞 2.互相替換
二、文義模稜的謬誤:一個語句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而產生結構上的不嚴謹。
例如:「如果AB開戰,A將會滅一個偉大的王國。」這個偉大的王國到底是A還是B
例如:「外婆死後要給蘭蘭和茵茵一萬元。」是總共一萬元還是各一萬元?  

◆筆記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