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新千禧年的心靈革命 - 達賴喇嘛

心得
      「新千禧年的心靈革命」可以看到達賴喇嘛寬廣的世界觀,表達類應該道德價值而努力,而並非一定要訴諸宗教因為每個人都能做到1.自我的克制  2.為他人著想付出。書中的諄諄教誨,相當令人動容。

◆推薦指數:


◆延伸閱讀:

內容筆記:
序言
一、正面的道德行為:讓我們更快樂,但每個人的標準不一,但也該在某種程度下建立共識。

第一章  現代社會和人類對快樂的追求
一、現代人對科技物質的追求,反造成了錯覺:「其他人的快樂跟我沒關係。」
二、知識不能產生內在的快樂,但必須要學習,可以減少危險、體認現實。
三、科學已經變成一種宗教,但它有局限性。例如:心靈問題、道德意識。


第二章  既不神奇、也不神秘
一、既然多數人未實際參與宗教修行,因此要找出一個方法不必訴諸宗教信仰,就能為全人類服務。
二、宗教的內涵:一個教派關於救贖主張的信仰
三、心靈:人類靈性的品質:愛、慈悲、忍耐、容忍、寬恕、滿足、責任、和諧。這正是人類快樂的泉源。
四、不幸的事:1.自然災害 2.人為的(可克服的,因為都是)
五、讓動機良善,就是道德目標。(應將善惡標準提昇至內心,但非單一元素,因為動機良善還要有善巧智慧與正確的價值觀。)

第三章  因果相生和現實的性質
一、不快樂:對現象感受和實際發生情況有差距,也代表我們判斷總是建立在片面的解釋。
二、緣起的三種關係:
1.   因果關係:所有事物都建立再各種因緣的網路上,互為依有關係,無法獨立存在。
2.   個體和整體的依有關係:少了個體就沒有整體,少了整體個體也沒意義。
3.   所有現象與事物都是依有關係的產物。
三、瞭解緣起的好處:觀點會全盤改變,看待事物不再是黑白分明

第四章  重新界定「目標」(指快樂)
一、快樂的層次:身體和內心(身心性質不同,例如有錢卻不快樂。)
二、追求物質如同吸毒,感官不可能永遠滿足。
三、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平靜」,該如何做到?
l      對他人的關懷付出
l      即能減少為自己擔憂的時間
l      我們的心識佔了很重要的因素

第五章  至高無上的情感
一、對人的基本情感:目睹他人痛苦而生的惻隱之心(悲心?)
二、母子關係是天性的流露
三、殺人魔?1.特定環境下的產物  2.被意樂所控制
四、愛和同情是最珍貴的禮物

第六章  道德和自制
一、  發展慈悲心有二:1.去除限制慈悲心的因  2.培育對它有利的因
二、  克制負面情緒和煩惱:不僅是壓抑,更要認清破壞本質。
三、  內心心靈的自制必須建立在自願和努力計畫上
四、  道德行為並不僅於法律和規範,應包括內心自制的習慣,因為所有行為正是起心動念的寫照。
五、  心有如湖水,本質不髒。而是泥被攪起。
六、  心和思想有如總統和部長,部長提供好壞意見,總統負責決定與行動。

第七章  善行的道德
一、獲得快樂的方法:1.內心的自制  2.善行的道德
二、忍辱,是慈悲之後最崇高的道德。
三、賦予勇氣面對困境的,是我們的心靈狀況。
四、但記得,忍辱的過程中包括了正確的反制措施
五、道德紀律的第一步:先檢視自心,其次修忍辱。(有了道德紀律才有辦法行善。)
六、  克服焦慮最主要的關鍵:1.發展對整體情況的正確洞察力。  2.焦點從自己轉為他人。
七、  努力找出能振作心靈的方式(有多種,且每個人的方式不同。)例如:重新檢視自己的幸福和優點。
八、  善行的道德還包括什麼?避免走上極端
九、  謙卑的理由之一:去除驕傲、傲慢。

第八章  道德和慈悲
一、  慈悲的內涵:共鳴的能力,進入別人痛苦經驗並分擔,可發展至自然任運,如同媽媽對子女,是與生俱來的、源源不絕的動力。
二、  建立在吸引力上的關係總是無法穩定
三、  自己經歷痛苦和分擔他人痛苦的差別?被動與自願

第九章  道德和痛苦
一、  最讓人平靜的方式是關懷他人(不平靜來自於內心的情緒,關懷可以使內心的正面特質增加、負面特質減少。)
二、  痛苦有兩種:1.可避免的:戰爭、貧窮、暴力  2.不可避免:老病死、災難意外、八苦、壞苦。
三、  「業」在梵語中指動作,事情的發展會受到我們行動的影響,不是指決定命運的獨立能量。
四、  內在紀律可影響痛苦程度ex.2個態度不同的癌症病人,痛苦程度也不同。)
五、  透過比較方式,關心別人的痛苦,能保持心靈的平靜。
六、  面對問題雖然痛苦,卻是長久根本之道。ex.截肢)

第十章  洞悉力的需求
一、  紀律(戒)應是知道好處後,自動去做的,而非被動。
二、  這不是陌生的觀念,生病時我們毫不猶豫遵守紀律,該吃的吃,不該吃的不碰。
三、  守戒的目的並不是為其正確性,而是因為他人跟我們一樣要離苦得樂。否則道德的標準很難拿捏。(有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感覺)
四、  批判力和想像力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但情緒會摧毀他們。
五、  心智合一(悲智雙運?)心:具有批判性質  智:從慈悲而發的努力。
六、  道德準則很難統一?但至少用智慧把傷害降到最小。
七、  一個道德行為的價值,必須根據時間、空間、環境來判斷,且要顧及所有人現在和未來的利益。
八、  看別人過失時怎麼辦?除非能將所有內在外在的因素完全弄清楚,否則不能理直氣壯地評斷他人的行為(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腿了就喊這是大象。)

第十一章  普遍性責任
一、  對於無法承擔的事情不必感到罪惡,但要關心、接受它存在,並且盡力去做。

第十二章  承諾的等級
一、  要培育普遍性責任感,就是要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並且謹守崗位。

第十三章  社會中的道德
一、  如何展開良善的力量?
1.  教育和媒體
A.  知識重要,但如何運用更重要。這來自於心識的掌握。
B.  教育不僅限於知識、技術的傳承,而是認識他人的重要和權利。
C.  社會問題不是宗教跟道德事務,而是攸關全人類。
D.  鼓勵對談,以非暴力來解決問題。
E.  移除負面觀點
F.  個人不應該對媒體有無力感,遙控器掌握在我們手中。
2.  政治和經濟
A.  財富的累積是建立在窮人的忽視上
B.  若「不計代價追求利益」是合理的,那販毒就是合理的了。

第十四章  和平與裁軍
一、  因為互相依存,所以唯有和平能做。
二、  兩種和平方式:1.沒有發生戰爭  2.容忍尊重他人
三、  謀殺是令人齒冷的行為,但戰爭卻不被視為罪行?

第十五章  現代社會中宗教的角色
一、  宗教對每個人的個別性,而不是在哲學玄學上去辯論。

第十六章  一個請求
一、  面對死亡沒有遺憾的方式:1.就是現在對我們一切的品行負責  2.對他人慈善。
二、  請幫助別人、至少不要傷害別人。
三、  一進到墳墓,大家都沒差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