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通了嗎」是一本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書,是三十年前發行的作品,而在近幾年又重新出版。這本書要我們再下決定前要先想想六個問題,也是本書的六個章節:「問題是什麼?」、「這是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這是誰的問題?」、「問題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真的想解決它嗎?」而每個章節都會搭配一則小故事來做探討。
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與故事,有些地方似乎有點言不及義,沒有很精準地講到重點。但書中一些看待問題的方法還是能對我們做一些提醒。而作者輕鬆的筆吻,讓書的可讀性相當不錯,容易將書讀完。
書中我覺得不錯的觀點有:
- 「問題」往往來自於期望和感受之間出現了落差。
- 當急著解決一個有利可圖的問題時,關於道德問題很快就會被拋在一邊。
- 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是下一個問題的根源,比較合理的期望是:新的問題比較舊的問題,可以比較不棘手。
- 如果一個是因為職位而被迫處理和他無關的問題,你要做的就是「讓他和問題也產生關係」。
- 解決問題都必須先考慮道德議題,畢竟問題解決絕對不會是道德中立的活動。
◆推薦指數:★★☆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
第一章 問題是什麼?
一、 先想想「這是誰的問題?」透過這個思考可以幫助我們:
1.確定誰是問題的擁有者?誰必須被取悅?
2.建立起導引我們找到合適解決方案的線索,
二、 但也不要太過拘泥於定義問題
三、 「問題」往往來自於期望和感受之間出現了落差。
第二章 這是什麼問題?
一、 不要把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成是問題的定義──尤其是當解決方案是由你自己提出的時候。
二、 如果你很輕易就解決了別人的問題,那麼他們將不相信你解決了他們真正的問題。
三、 當急著解決一個有利可圖的問題時,關於道德問題很快就會被拋在一邊。
四、 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已經取得了正確的問題定義,即使問題已經被解決了。
五、
不要急著下結論,但也不要忽視你的第一印象。
六、 最關鍵的核心問題是:問題到底是什麼?
七、 處理問題時真正重要的是:明白問題從來就不可能真的被解決,沒有所謂的最終解決方案。
八、 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有了一個正確的定義,但絕不要放棄去試著追尋一個。
第三章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一、 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是下一個問題的根源,比較合理的期望是:新的問題比較舊的問題,可以比較不棘手。
二、 新的問題通常都是在無意識下產生
三、 某些問題最難處理的地方就是去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四、 如果以你對問題的瞭解,你想不出至少三個可能出錯的地方,那麼就不是真的理解這個問題。
五、 不合身:解決方案和使用的人產生了不協調,無法好好相處的情況。
六、 處理問題的關鍵在於必須先讓問題被察覺
七、 對一個外國人、小朋友或是盲胞測試一下你的定義,或者假裝自己是他們。
八、
如果連書本都有一大堆待解決的方案,我們怎麼能期望那些沒有測試過的概念是完美無暇的呢?
九、 每個新觀點都會引發一個新的不合身
十、 我們該如何改變問題的陳述,來使得解決方案可以變得不一樣?
十一、 當你在令人厭倦的問題定義道路上四處徘徊時,記得偶爾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迷路了。
十二、 一旦你用文字來描述一個問題,請不斷調整你的遣詞用字,直到它進到每一個人的腦袋裡為止。
第四章 這是誰的問題?
一、 不要急著幫別人解決問題,當他們自己就可以處理得很好的時候。
二、 多用「我們有了一個麻煩」,而不是「你有了一個麻煩」、「我有了一個麻煩」。
三、 如果一個是因為職位而被迫處理和他無關的問題,你要做的就是「讓他和問題也產生關係」。
四、 試著指責自己一下,即使只花一點點的時間。
五、 如果人們的燈真的亮著,那麼一個小小的提醒,可能會比你那些複雜的解決方案還來得有效。
第五章 問題是從哪裡來的?
一、 問題的起源通常和你自己大有關係
二、 問題解決的過程、人員或組織都可能是問題的一部分。
三、 記得問問自己:問題是誰出的?他的企圖是什麼?
四、 因為知道對手是誰,他的特性是什麼,參考這些資訊就可以大幅減少思考問題時所需考慮的面向。
第六章 我們真的想解決它嗎?
一、 人們很少真正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直到你給了他們要求的那些東西。
二、 到了最後的分析階段,其實沒有多少人是真的希望問題被解決。
三、 仔細思考,我們真的需要一個解決方案嗎?
四、 我們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把事情做對,不過我們總有足夠時間可以把事情重做一遍。
五、 我們永遠沒有足夠時間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它,不過我們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後悔。
六、 任何方案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七、 解決問題都必須先考慮道德議題,畢竟問題解決絕對不會是道德中立的活動。
◆筆記下載
◆筆記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