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快樂就從轉念起 - 達賴喇嘛

◆讀書心得:
「快樂就從轉念起」是達賴喇嘛講述「修心八頌」的內容,修心八頌是以「自他相換」為主的菩提心修行法門。在本書進入正行前,達賴喇嘛也把前行要注意的部份說明的很清楚。

書中我覺得不錯的觀點有:
  1. 心具有一個潛藏的明性,能去經驗與覺察事實本身。
  2. 一旦有決心勇氣來修持菩提心,千百億劫根本不算什麼,也不會認為人類遭遇到的困難有什麼是無法克服的。
  3. 自他相換的平等覺與七因果不同,自他相換的平等覺是指一切眾生的根本平等,根本是指離苦得樂的希求,就這點而言我們是平等的。

◆推薦指數:

◆讀書筆記:


第一章  追尋快樂的基礎
一、  修心:轉化態度思考方式進而開發心靈
二、  許多念頭與情緒之所以會萌發,乃是過去的習氣與業力使然,因此讓我們產生各別喜好與想法。
三、  禪修是一種心靈的規律與規範,讓我們對自己的情緒與念頭有某種程度的控制。
四、  佛法告訴我們一般狀況下,人類的心充塞狂野而無規則的念頭與情緒。
五、  佛經提到四種禪修的障礙:
1.散亂:心識雜亂或渙散
2.昏沉:心識愚鈍與昏昧                                                           
3.懈怠:心識懶散與鬆懈(較細微層次,沉沒。)
4.掉舉:心識興奮或騷動(較細微層次,被愉快事分心的狀態。)
六、  心具有一個潛藏的明性,能去經驗與覺察事實本身。
七、  佛教強調因果論不是因為它是某種神聖的律規,而是在於它讓我們對實相本性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八、  四顛倒:
1.把無常看成恆常(常顛倒)
2.把痛苦看成愉悅(樂顛倒)
3.把不清淨看成清淨(淨顛倒)
4.把無自性看成自性(我顛倒)
九、  諸行無常:快樂和痛苦都是受制於變化且無常的。
十、  諸受是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十一、  依因緣起的事物都缺獨立自主的能力,因為它是被其他力量所決定。
十二、  真正讓佛教成為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於對心靈修持的瞭解與深度,能夠全然地消除憂慮、停止煩惱的心,也就是所謂的「涅槃」。
十三、  四量:經典、論述、上師、切身體驗。

第二章  擴大心靈的容量
一、  「修心八頌」是修持菩提心的教示
二、  現觀莊嚴論中,對於菩提心定義的兩個層面,首先是「利他想」:生起利他觀點的因緣,以及必須培養為一切有情眾生帶來福祉的願望。其次是「證悟想」:一種想要達到證悟的緣望。
三、  菩提心是利他主義的最高層次
四、  月稱菩薩的入中論說:只要行者擁有「利他想」與「空性觀」這對雙翼,就能夠橫越整個虛空,展翅超越輪迴而達到全然證悟的成佛彼岸。
五、  一旦有決心勇氣來修持菩提心,千百億劫根本不算什麼,也不會認為人類遭遇到的困難有什麼是無法克服的。
六、  煩惱障:即心的煩惱顯現,它的外相就是我們的負面想法與情緒。
七、  所知障:意義難明形成的障礙。這種揮之不去的心理障礙與習氣,就是心中負面想法與情緒不斷重複出現造成的。
八、  慈悲心的三個次第:
1.眾生緣慈悲:希望有情眾生能夠遠離痛苦,還未觀照眾生自性與痛苦的本質。
2.法緣慈悲:能夠領悟到眾生並非恆常存在
3.無緣慈悲:完全感同深受眾生的究竟本質,讓我們不會對這個對象有任何絕對實質的存在。
九、  平等修持就像是耕種一片肥沃的田地前,必須將土地整平,接著就可以播下悲心的種子。
十、  對於佛教心識與心靈的瞭解,唯有透過體驗才是真正無價的。
十一、   自他相換的平等覺與七因果不同,自他相換的平等覺是指一切眾生的根本平等,根本是指離苦得樂的希求,就這點而言我們是平等的。
十二、   之後就要思惟:過度關愛自己的過患和全然關愛他人的福祉。
十三、   自己的利益與無數眾生的利益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十四、   其次他人與自己是完全息息相關的,包括身與心。

第三章  疏通心靈的能量
一、  慈悲心與出離心是一體兩面。
二、  壞苦之所以會感覺到快樂,只是跟較痛苦的層次比較而已。

第四章  轉念的具體步驟
一、  修心八頌全文
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
他人出於嫉妒心,非埋辱駡謗我等,
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願此一切我所行,不為人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附錄  新世紀的道德觀(略)


◆讀書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