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達賴喇嘛談心經 - 達賴喇嘛

◆讀書心得:
「達賴喇嘛談心經」是法王達賴喇嘛講述心經的一本書,對於心經有興趣的人不妨翻一下。

書中我覺得不錯的句子有:
  1. 每一條戒律都是佛陀回應弟子生活中面臨的生活挑戰
  2. 對自我的執著越是強烈,越會產生強大的負面和破壞性情緒。
  3. 唯有「執取人我為實有」才是需要否定的,不是不存在。
  4. 「出離」不是要放棄我們一切的人事物,而是指心的狀態。

◆推薦指數: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


第一篇  佛法概述

第一章  追求內在成長
(略)

第二章  今日世界的宗教
一、  宗教的內涵分為:1.形而上或哲學面向 2.道德與倫理規範。在哲學部份各宗教大不相同,但道德倫理部份卻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章  佛教的基礎
一、  無神論者又可分為兩類:1.有常一自主的我 2.否認常一自主的我。
二、  另一種劃分方式:1.相信輪迴 2.不相信輪迴。相信輪迴中又分為:1.可解脫 2.不可解脫。而相信解脫的人又分兩類:1.解脫是前往另一個境界 2.解脫是證得某種心的狀態。
三、  每一條戒律都是佛陀回應弟子生活中面臨的生活挑戰
四、  三十七道品:解脫道的三十七個步驟。可分為:1. 2.觀 兩部份。
五、  三十七道品是四聖諦的實踐,亦即初轉法輪。
六、  我們先執取「有我」,在向外執取境界。
七、  對自我的執著越是強烈,越會產生強大的負面和破壞性情緒。
八、  唯有「執取人我為實有」才是需要否定的,不是不存在。
九、  「出離」不是要放棄我們一切的人事物,而是指心的狀態。
十、  提婆菩薩:「首先應避免惡業、次者應避免我見、最後避免一切見、此是智者了知事。」(四百論)。

第四章  大乘
一、  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經」的一部分,「般若波羅蜜多經」由不同的大乘經典組成,形成二轉法輪的核心。初轉法輪強調苦、二轉法輪強調空、三轉法輪分二,一是描述解釋般若波羅蜜多,二是詮說佛性。

第二篇  心經

第五章  心經的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薄伽梵入觀照深妙品三昧。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神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
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以是諸法皆空而無相;不生,不滅;無垢,亦無離垢;不增,不減。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及無意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究竟大涅槃。三時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咒——大神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爹雅他    噶得噶得  巴喇噶得  巴喇桑噶得  菩提娑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習深妙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薄伽梵從三昧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薄伽梵作說是語已,尊者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及諸眷屬──人、天、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第六章  序分
一、  一切遍智的特質就是能同時通達世俗和勝義二諦

第七章  入菩薩道
一、  唯釋派認為佛性是指根本無污染心,而中觀則認為是空性,是心的自性空。

第八章  無我觀
一、  自我意識很自然地跟身體有關,因為頭痛的話,我們就會說頭在痛。然而「我」也並非是完全等同於身體。因此佛教徒推斷:「我」只不過是以身心五蘊緣生的現象而已。
二、  某種現象的壞滅並非只是受其他事物的影響,而是本身就有壞滅的因子。生與滅並非彼此獨立,它們只是由不同的觀點來看同一件事而已。
三、  無明是一種動態的邪見

第九章  空性的詮釋
一、  唯識否認外境的自性存在,但是認為心是實有,因為必須要有一個客觀的基礎來辨別善惡好壞。
二、  雖然諸法唯心造,但並非全然都是,否則想什麼就變什麼。
三、  三自性,一切現象的三種特質:
1.依他起性:萬法由因緣和合而生
2.遍計所執性:在依他起的基礎上,視萬法為自性有、真實存在。
3.圓成實性:斷除遍計所執性,即萬法皆空。
四、  「隨教行唯識派」:此派否認自性實有,但安立阿賴耶識儲存四取、一切業行習氣。依阿賴耶識而起的「我執」染汙識稱為末那識。

第十章  發展無倒正見
一、  「色即是空」:因為色的依賴性,所以是自性空。
二、  「空即是色」:空是色存在的基礎,是空創造了色。
三、  空性不能獨立於現象存在

第十一章  證果
一、  唯證第八地才能完全根除煩惱

第三篇  菩薩道

第十二章  生起菩提心
一、  施受法可以增進、影響我們圓滿菩提願的勇氣與決心。



◆筆記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