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 - 愛德華.狄波諾


◆讀書心得:
「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像是一本思考哲學書,但說是哲學,在每一章節中都會介紹一個思考工具,來激發與擴大我們的思考認知。有人說這本書不容易讀,翻譯也不順暢。但作者愛德華.狄波諾是一個思考領域的泰斗,對於思考有長達三十年研究與探索,若你本身對思考理路很有興趣的人,相信能克服書中不順之處而從中受益。

書中我覺得不錯的重點有:
  1. 重點不在邏輯、而是知覺。知覺就是如何看待世界。幾乎所有的思考錯誤都來自知覺錯誤。
  2. 歸併(共同特點)和分化(差異點)的明智組合是科學的根基。
  3. 屏除以判斷價值為導向,而是因行動價值而用它,以此來做到「激發」。
  4. 問題背後總帶有意圖,重要的是找出方法能夠確認意圖確。
  5. 批判對抗性思考,應建立在大量建設性思考發生時。應多鼓勵設計性思考、建設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而不是以批判對抗性思考為主流。

◆推薦指數: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

第一講  思考是一種技能──學校沒教的思考力
一、  光練習思考還不夠,還要直接專注思考的方法。
二、  光是批判性思考(分析、判斷、辯論)是不夠的,還要有創造性思考。
三、  重點不在邏輯、而是知覺。知覺就是如何看待世界。幾乎所有的思考錯誤都來自知覺錯誤。
四、  透過「引導注意力的工具」來隨意引導注意力。

第二講  正面、負面、有趣面──戴上思考的眼鏡
一、  傳統思考的最大缺點就是想辦法支持已經形成的主張
二、  PMI思考工具:正面、負面、有趣面。此工具將幫助心境調整客觀與全面檢視的心態。
三、  PMI練習中,不考量觀點本身的價值,而是要從不同方向查看時能看到什麼觀點
四、  有趣面能讓我們有額外的收穫與觀點。
五、  當我們毫無疑問地馬上做決定時,更應該做PMI練習。應該把它當作心智掃描活動的習慣
六、  列出正面和反面,不完全等同於贊成與反對的觀點,後者比較像是判斷練習。

第三章  如果選項有兩個選第三個──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
一、  APC工具:A:替代選項、B:可能性、C:選擇。
二、  困難的決策往往來自於沒有替代選項
三、  要認為「永遠想不出最好的方法」,但改進也要有一個實際底線。

第四章  沙盤、膠盤還是黏液盤──思考是為了不必再思考
一、  知覺是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處理是我們有了那樣的知覺後要做什麼。
二、  心智的設定是「極度缺乏創造性」,否則的話是很沒效益的。
三、  心智的模式一旦成型後,資訊極容易集中以單一形式來運作。
四、  歸併(共同特點)和分化(差異點)的明智組合是科學的根基。

第五章  錯誤、意外和幽默──從既定模式中逃脫
一、  從心智的角度看:模式改變的機制是錯誤、意外和幽默
二、  水平思考的定義:「模式系統中的模式轉換」、「看待事情的不同方式」。
三、  除以判斷價值為導向,而是因行動價值而用它,以此來做到「激發」。
四、  隨機刺激法:利用隨機的事物來與當前的事情做結合。

第六章  要資訊,更要思考──射擊式問題、釣魚式問題
一、  CAF工具:考慮在某種環境下所有該顧慮的因素,但是不要作評價。要注意有沒有漏了什麼?還有什麼要考慮的?
二、  C&S工具:為議題作立即後果、短期、中期、長期的預想狀況。
三、  (以上兩種為空間與時間的延伸思考)
四、  射擊型問題:能夠期望某件事情能得到證實與否認
五、  釣魚式問題:例如「你昨天到了哪裡去了?」
六、  問題背後總帶有意圖,重要的是找出方法能夠確認意圖,問題要問得簡潔精確。
七、  負面訊息是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排除一整個類別的可能性。

第七章  戳破邏輯泡泡──想想其他人在想什麼
一、  批判對抗性思考,應建立在大量建設性思考發生時
二、  應多鼓勵設計性思考、建設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而不是以批判對抗性思考為主流。
三、  Exlectics:從環境中引出有價值的東西,共同聆聽和探索,並有計劃地進行,接受各種可能,而不是馬上作判斷。
四、  EBS工具:用檢驗正反兩面的態度來保持中立與探索。
五、  ADI工具:同意、不同意、不相干。接著EBS工具,將列出的正反面做出「同意、不同意、不相干」,以此達成雙方面的有效認知,避免情緒的干擾而全盤否定。
六、  OPV工具:先確認此情境的其他人,之後一個個以他人的立場著想。

第八章  用思考帶領直覺──用知覺改變感覺
一、  先思考,再直覺。
二、  價值觀是事件和基本情緒的聯繫,也是文明的重要因素。
三、  HV:高價值,決定行動的因素。LV:低價值,必須考慮的因素。
四、  價值承載語言沒價值

第九章  跳脫框架──決策前後的思考
一、  決策的能耐,與賴以下判斷的根據成正比
二、  只有在資料分析不充分的情況下才稱為決策
三、  因此決策時,必須思索人類的價值觀與情緒
四、  在做出決策時,人是最重要的關鍵,所有的決策都是情緒性的。
五、  決策前框架:背景、需求、時間表和型態。
六、  遇上難以抉擇的時候,就值得回頭設想另外的替代選項
七、  十種決策方法
1.骰子法:擲個骰子看看結果是哪一個,再看看你喜不喜歡這個決定。
2.容易者勝初法:選擇最容易的方法,看看結果合不合適。
3.詳加說明法:讓選項都自由產生一個理由,看看誰最有理。
4驢子法:放大每個選項的缺點,看那個是你最不想要的。
5.理想解決法:想出一個最理想的方法,並拿選項來檢視哪個最接近。
6.最佳生息地法:指主意最適合在哪裡下成長,就成為決策的選項。
7.「要是…」法:透過「要是…」的假設,瞭解自己對決策的需求。
8.簡單矩陣法:透過矩陣圖,挑選出完全不合適的選項。
9.詳盡矩陣法:列出全部條件與考量,再看哪個選項擁有最多性質。
10.懶人法:瞭解哪個選項含有偷懶因素,進而釐清其吸引力。

第十講  學校沒教的運作力──拆散卡住你的條件閘
一、  AGO思考工具:標的-目的-目標。
二、  為了達到目標,就有次目標
三、  「倒退進行」思考法
四、  擬定計畫時,必須包含改變路線與目標的可能性
五、  宏觀思考:人、風險、限制、資源、未來

第十一講  我是一個思考者!──練習練習再練習
一、  時間紀律帶來自由
二、  思考時試想:我想要有什麼收穫?
三、  TEC思考工具:標的-探究-推論。
四、  PISCO思考工具:目標-輸入-方案-選擇-操作。

第十二講  期末總整理
(略)


◆筆記下載



4 則留言:

  1. 我現在也看閱讀此書,對於本欄作者深感同感,也對於能夠整理出重點筆記感到佩服.

    回覆刪除
  2. 謝謝您,這些是過去較有空檔時做的筆記,若對閱讀者有些許幫助就太好了!

    回覆刪除